诗词网  更新更全的诗词资讯网络平台


  >>   艺术

诗词网

www.shici.org.cn

更新更全的诗词网络资讯平台

电子信箱:8433195@qq.com

QQ: 8433195

艺术
 
金 锐:老师的六字箴言
 发布时间:2016/5/30 浏览次数:2694

老师的六字箴言

金  锐

几个月前,拿到常江老师的对联集,是由刘太品先生代为出版的,雪青色的封皮,上面有常老师亲笔书写的“常江对联选”几个字,32开,书不厚,显得素雅、清新。

    拿到书,我便想,我应该写点什么,算作对老师的祝贺。说老师,是很庆幸常老师不嫌我愚钝,收为弟子。至于写什么,照常理,是应该写些常话套话的,但我向来离经叛道,居然就想写些关于常老师对联风格或是理论观点的。然而我学浅识薄,写这些就颇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以至不恭敬了,幸而,常老师素知我顽劣,也便不以为意。

    对联,它是文学的一种,在与诗词有共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比较赞成常老师在《对联知识手册》中提出的“工、稳、贴、切、新、奇”六个字。若以此六字观之,我以为,常老师的对联,最大的特点在于“贴”和“新”二字。

    言“贴”者,比如常老师题“黄州赤壁睡仙亭”一联:“早荡涤乱石,一望黄州轻帆远;该唤醒坡仙,再歌赤壁大江东”,紧切住“黄州赤壁”,且以“该唤醒破仙”承上启下,飘逸挥洒,又扣死了“睡仙亭”,似不可移至他处,所谓贴切而不露痕迹者,此联当之。言“新”者,比如常老师题梁祝公园一联:“楼台相会,令后世读书郎,多敬重同窗好友;故事流播,喜人间秉笔者,不看轻红粉蝶仙”,往往写梁祝,都是从缠绵悱恻的爱情入手,而常老师则不然,另辟蹊径,上联写故事内容,主写二人同窗,下联转到对他人之影响,着实巧思。而这巧思之中,若仔细品味,又何尝不是对这段爱情的赞美和感动呢?新巧而不浮夸。另外,这联笔法清新、活泼,一气流转,“敬重”、“看轻”更显对仗精巧。

    “贴”、“新”是立意方面的,若说用笔,大约可归入“清奇”一派。因为似乎没有人对对联的风格作出权威归纳,所以这里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概念,“清奇”者,“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清”,即是清新、流畅,不用僻典、生涩字句;“奇”,则多表现为下字的巧妙,不落前人窠臼。这两者看似矛盾,实际却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常老师题青岛寓园三桥聚翠一联:“凭烟雨三桥,仗三花酒醉,分将春去;截风丝百丈,趁百里月明,钓个秋来”,借吴恭亨《对联话》中的一句评曰:“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

    常老师在自己联集的自序《深秋的风景》中提到,对联需跨越三个台阶:合要求、有特色、成风格。以我看,常老师的对联已经明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之前所说的“贴”、“新”、“清奇”是一个方面,而另外,常老师的联在布局方面也有着明显的风格。试看下面几个联:其一,题湖北黄梅五祖寺:“回头一望,脑后即黄梅,求衣何必追梅岭;闭目三思,心中本佛性,领偈自然显性根。”其二,题鹳雀楼:“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其三,花甲自题:“放出眼光千丈远;收回心绪一腔平。”都是上联放得很开,下联又收得很稳。这一放一收之间,看似容易,实则不然。若要放开,眼界便要开阔,不然则落于轻浮;若要收稳,心态必须稳重,不然则落于酸腐。而若要做如此,经验、见识、胸襟、思想都不可少。有趣的是,我和常老师闲聊的时候很多,他竟从来没有传授给我这一收一放的心得。想来不是老师藏私,那或许是这种风格是顺其自然,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自然的风格,而不是刻意的、被逼出来的,往往是最难得的。

    以上基本是从老师的对联出发的,觉得意犹未尽,下面还想写些理论观念方面的。   

    说到理论,首先不得不提到对联的核心,对仗。对于这点,常老师的观点是从严,然而严不等于死,也不等于拒绝宽。先说前半句,现在市面上流行着一种对联套路,即“千秋”对“万代”,“春风”对“秋雨”,“明月”对“香花”等等,工则工矣,却不知如此一来,灵性尽失,千篇一律。常老师曾题鹿泉九景山庄:“百鸟传书,杯湖邀绿连环九;五峰隐凤,珠月铺银对影三”,试看“连环九”与“对影三”的属对,何等工整,又何等灵活?是所谓工而灵动者也。再说后半句,印象里,常老师在《对联知识手册》中“对仗”的部分中提到,他不赞成“工对”、“宽对”之分,倒不如换为“严对”、“宽对”,因为无论“严对”、“宽对”,都可以算为工对的。

    之后是格律。常老师的观点是,格律应当放宽,因为对联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视觉美,而非吟唱文学的听觉美。所以常老师的联,格律并不是严守诗律的,只是在语意节奏上进行把握。比如他题陶然亭的一联:“耕耘未必学陶令;伴侣何妨上吹台”,若依诗律,“吹”字当用仄声,然而以意节划分,则这个字的平仄并不重要了。关于格律,我倒是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借这里随便说说。我以为,对联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文体的文体,他的笔调可以如诗、如词、如曲、如赋、如散文、如白话,等等。以七言举例,如诗的,节奏意境笔调都像,那便不如格律也如诗。而有些却不然,比如有一字豆或三字豆的,它的主题实际是六言或四言的,本身便不是格律诗,却硬要套上格律诗的枷锁,岂非无理?又有本身不是诗的语言的,以散文的笔法入联,这时求得是铿锵有力,本就不是诗,本就无格律,又何须多此一举呢?七言尚且如此,其他的,四言、六言、八言、九言、多言的,也未必都遵照二四六分明了吧?

    以上跑题了,转回来。我从常老师那里,受益最多的,是他对“立意”的把握,求新、求深。他常对我说,写联之前要先有个思路,要想,前人会如何想?其他人会如何想?大家都这么想的自己写联时就要避免。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写了南京天印山一个联,记得是“一印篆青山,十里秦淮供妙手;片云来古寺,六朝烟雨湿疏钟”。拿给常老师看,常老师便说,用字、气脉、布局都是不错的,但是立意上,未有惊人之处。然后又举了个例子,比如把南京比作一幅画,而恰恰留出天印山,如一枚方印盖在画上,镇住南京。于是深深叹服,这就不仅是新,而且近于奇思了。另一次,是前不久,写南京总统府,写了几个,常老师都说太平,并且说总统府是历史、文化、思想沉淀积累很深的地方,给这样的地方写联,立意不可过浅,要努力把景、情、理三者结合起来。关于这三者的结合,我觉得很有必要一写,但是暂时没有思路,先放在一边,只把常老师写总统府不系舟的一联录来分享:“携来烟雨楼船,航之不系;除却太平景象,登者无求”。

    看看上面罗罗嗦嗦写了一大堆,纵老师宽容,也是该收笔了。收笔之前,又翻了一遍老师的集子,觉得还有该有个总体的概述,那就在结尾处再补上一点。

常老师所撰之联,以嵌名酬赠最多,但或许我一向不喜嵌名的拘束,又总觉得一凡嵌名,多失之小巧,所以虽然常老师嵌名联中颇多妙笔,但我还是以为,常老师的联,最佳者在于开篇之名胜部分。曾经在常老师的联集挑了十个自己最喜欢的,竟有一半以上是写名胜的,或许是我个人的偏爱吧。

 

 


Copyright ©2002-2018  版权所有:诗词网  SHIC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63049438  邮箱:shiciwang@163.com  QQ:8433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06033290号-1  支持单位:诗词之友文化发展中心  网站制作:转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