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网  更新更全的诗词资讯网络平台


  >>   艺术

诗词网

www.shici.org.cn

更新更全的诗词网络资讯平台

电子信箱:8433195@qq.com

QQ: 8433195

艺术
 
景三郎:记得当年花烂漫,千春犹待发华滋
 发布时间:2017/5/25 浏览次数:3662

 

记得当年花烂漫,千春犹待发华滋

——赴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送荷花记

景三郎

  2017年4月12日,受保定市文广新局和保定莲池博物馆委托,笔者一行4人前往天津,向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赠送古莲池书院的莲花根茎两盆并亲手将根茎培植在迦陵学舍的莲池中。“迦陵学舍”是南开大学专门建造的一栋中式书院,用于叶嘉莹先生回国定居后教学、科研。

  缘起:要见天孙织锦成

  2016年秋天一个微雨的午后,一位满头华发的诗者走进了古老的莲池书院。她生于1924年,幼承家训,3岁习诗,17岁考入辅仁大学,师从顾随等文化大家。她1948年随夫君赴台,经历了壮岁入狱、中年丧女的坎坷。她1979年欣回故国,甫后定居南开大学,至今94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她一生爱诗写诗传诗,她自己活成了一首雅洁的诗,海内外媒体称她为“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出生于荷月乳名叫荷,她的一生与荷花有着不解之缘,创作了很多关于荷花的诗,在她命运的每一个节点都能见到荷花的灵动意象。现在能找到的最早一首是1937年她身在沦陷区时写的一首《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情窦初开时期的她借仿写《采莲曲》寄托幽思: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叩舷。

  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

  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艳质易飘零,常恐秋风起。

  采莲复采莲,莲实盈筐筥。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

  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大学读书时期的她填得一首《鹧鸪天》: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  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帘外风摇塔上铃。

  赴台后身陷政治动荡的她曾梦中见荷花得句,醒来集义山句成诗: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

  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中年归国讲学的她欣喜满怀,以荷言志,填得一首《木兰花慢》: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倚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定居南开大学后,校园内的马蹄湖见证着她为诗词事业而忙碌的身影,马蹄湖的荷花同样摇荡进她的诗思。

  其一:

  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

  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

  其二: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

  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

  其三: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保定古莲花池以莲为魂,分红莲、白莲两种,以宛虹桥为界,争奇斗艳。

  叶先生一走进古莲池就被这满塘的荷花吸引,微雨濛濛,夕阳斜照,雨线与夕阳交织,这不正是叶先生笔下的“要见天孙织锦成”么!叶先生流露出诗人的率真,她执意不坐秘书推来的轮椅,又把戴在头上的雨披取下,坚持走下石丛去挨近荷花留影。绕池一周,她一边听笔者讲解一边就莲池的文史发表自己的感言。她忽然问起荷花的栽培技术,陪伴在侧的秘书张静老师善解人意,说:“能否引种几棵到先生的迦陵学舍呢?这样文脉相连,我们可以唱和出更多的诗作呢。”先生微笑颔首,笔者随即表示一定向相关领导汇报并促成此事。后来了解到,移栽荷花的最佳季节是春天,时下正是莲池的“倒塘”时节,遂有此桩雅事的玉成。

  “我小字为荷,我与荷花真的是有些缘分。”叶嘉莹向保定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她对去年畅游古莲池的情景历历在目,她微垂双目,喃喃地回忆着古莲池的荷香、柳影、古藤、埙声和当时美妙的天气。兴之所至,她当场为大家以吟唱的形式演绎了她的一首诗作。她说,如今在迦陵学舍之中就能观赏莲花,且与北京恭王府赠送的西府海棠相映成趣,加上山东的牡丹,这么多的天下雅什聚于一院,实为幸事。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曾经写的一阙词。她说,岁月如梭很容易过去,但自己有一个“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痴梦”,在千年以后,自己种下的莲子还能开出莲花。

  面对南开大学宣传部马老师的采访,笔者说:“叶先生是一代词学大家,保定莲池书院上承有宋以来的千年文脉,如今,古莲花池与迦陵学舍‘芳根’相通、文脉相连,我们的诗教大业会像莲花一样映照一代代国人的心田的,我们愿意为文化传承事业增添一点风雅诗韵。”

  师恩:秋莲摇落果何成

  谈起近来的工作,叶嘉莹谈到,“今年是恩师顾随诞辰120周年,我正在校对一本我纪念恩师的书,我写了一篇很长的后记。”她一直牢记顾随先生的话:“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因此始终怀抱“书生报国”的愿望。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诗词,是因为我觉得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接受。”叶先生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顾随(1897—1960),字羡季,笔名苦水,河北清河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后任教于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很多弟子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如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等。他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从北京到台湾,从加拿大到归国,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而顾随先生当年讲课的笔记和为她批改的诗文从未离身。归国后,她以恩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2009年,《顾随与叶嘉莹》一书出版,无数青年得以此书开启诗心。

  叶先生谈话中一再提起这篇纪念恩师的长文,临别时又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将该文打印出来交给笔者,嘱咐转交河北大学并多复印几份分享给保定诗友们。该文以顾随的一段话开始:“……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此语在不佞为非夸,而对足下亦非过誉。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然而欲达到此目的,则除取径于蟹行文字外,无他途也。——顾随1946.7.13致叶嘉莹书信”。接下来是叶嘉莹终生继承恩师国学素养的同时学习西方人文理论并付诸研究中国诗学的心得总结,她结合近世王国维诗词意境说的中西比较,继而从女性主义诸家理论契入引出诗词欣赏论的文学双性同体说,又从诠释学的诠释循环和新批评主义到符号学的意图谬误说和感应谬误说,从作者到作品,从考证到诠释,一路求索终有所成,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潜能说,中西诗词理论自此合流而贯通,叶先生把它写成文奉祭于恩师,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祭奠!

  笔者代表河北大学顾随研究所的赵林涛教授向叶先生汇报了顾随诞辰120周年纪念会的筹备情况,并转达了顾随女儿顾之京教授对她的问候。叶先生对顾之京赞誉有加,说恩师学问淹贯、讲课风格禅心直指,他去世太早没留下多少著作,多亏有这样一个学中文又有孝心的女儿,她也80岁了还在勤奋整理我老师的作品,去年出版了《顾随全集》。

  诗谊:难忘诗骚李杜魂

  关于诗词创作,叶嘉莹曾说:“诗是要言志的。诗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情志,那么你的内心首先就要真的有一种”摇荡性情”的感动,所谓“情动于中”,那个“动”字是最重要的。”在她的客厅,笔者对叶先生去年在古莲池为保定方舟诗社题名再次表示感谢,并谈了保定诗友们对顾随“诗词感发说”的践行,我们用她的诗词赏析著作向青少年传播诗词,基层诗友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敦伦尽分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阅读诗词、创作诗词,诗艺未必唐宋,但求诗心识古通今,让当代的生活更加诗意。她说:上周参加了央视《朗读者》节目的录制,了解到基层热爱诗词创作的诗友很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好事。笔者指着在座的霍诗友说:她是保定的一位普通纺织工人,写诗很好呢。叶先生与霍诗友攀谈了几句,连说真好真好。

  去年叶先生参访古莲池后,保定诗友彼此唱和,写了数十首诗词,笔者填了一首《满庭芳》,青年书法家刘文周用楷书写了卷轴。该词为:

  潋滟莲开,幽思百亩,对虬枝写新题。润琴凭砚,只影旧濠堤。春午篇留浅墨,回廊侧,大梦闻鹈。风兼雨,鸟隅天下,高志式濂溪。  相期,花甲岁,掬荷雅韵,起藕青泥。愿花鹊通灵,再架桥梯。振翅非曾鹤柴,人间世,任展征衣。息肩处,诗名两忘,云鬓似云霓。

  笔者将这幅字画送给叶先生,她逐句品读了一番,微笑鼓励。我们代表保定市文广新局赵其国局长邀请她常来保定,先生表示感谢,同时答应:工作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定去保定。

 

 


Copyright ©2002-2018  版权所有:诗词网  SHIC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63049438  邮箱:shiciwang@163.com  QQ:8433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06033290号-1  支持单位:诗词之友文化发展中心  网站制作:转折文化